“主子,蒋克谦来了,奴婢让他在殿外候着了。”张宏在朱翊钧身旁轻轻说了句。朱翊钧嗯了一声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他正埋着头抄录道经,显得很是随意。方才他才了解到,玉田伯...

“主子,蒋克谦来了,奴婢让他在殿外候着了。”
张宏在朱翊钧身旁轻轻说了句。
朱翊钧嗯了一声:“让他进来吧。”
他正埋着头抄录道经,显得很是随意。
方才他才了解到,玉田伯一系,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受孤立,即便是在勋贵圈子,都不太受待见。
原因无他,还是世宗皇帝埋下的根子。
当初武宗皇帝落水后,死的极为突然,又无子继位,按照“兄终弟及”的祖训,时年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,也就是后来的世宗嘉靖皇帝,承继了大统。
这等藩王入继之事,就牵涉到了一个敏感的问题。
以何种法统来传续大位?
是朱厚熜过继给大宗,还是小宗取代大宗而传?
更简单一点来说,继任的朱厚熜,该认谁做父?
有人的意见是,为了以示法统传续,当然是应该认孝宗皇帝做父亲,而亲生父亲兴献王,改称皇叔父即可。
就等于将兴献王惟一的儿子,朱厚熜,过继给明孝宗为子,从而正式成为明武宗的弟弟,如此“兄终弟及”以继承皇位。
持此意见者,其中就有时任首辅的杨廷和,乃至后宫那位太后。
朱厚熜当然没有同意,他非但以“遗诏以我嗣皇帝位,非皇子也”为由,坚持拒绝了内阁让他以皇子礼仪,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的提议,宁愿在郊外接受劝进,强使内阁低头,而从大明门入,直接在奉天殿即位。
又在登基之后,不顾朝臣反对,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,生母为慈孝献皇后。
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,排序在明武宗之上——甚至因为太庙祭祀的灵位有限数,世宗皇帝为了给生父腾地儿,竟然把仁宗皇帝的牌位挪出了太庙。
而这场风波中所封的慈孝献皇后,就是蒋克谦祖父的姐姐,也就是姑奶奶了。
大礼议的弯弯绕绕,自然不止于宗祧承继。
其中掺杂着各方的明争暗斗,乃至当时只是因左顺门伏阙而杖毙的大小朝官,就有十余人。
形势之激烈,不可胜记。
无论如何,世宗皇帝最后虽然还是尊了孝宗为父,武宗为兄,但实际上,这一闹的结果,就是小宗夺了大宗。
大宗一脉,几乎所有的勋贵地位,都一落千丈。
可以说,以玉田伯为代表的世宗外戚,就是踩着大宗勋贵的身体做筏得以封爵。
利益冲突,又兼一步登天,难免行事放浪。
之后更有不少装逼打脸、歪嘴一笑的勋贵日常事。
因为这些林林种种的历史问题,当初玉田伯一脉降叙,推波助澜的勋贵,不在少数。
衰落之后,更是破鼓万人捶。
也难怪成国公将蒋克谦推了出来。
本就在文臣中不受待见,又被勋贵中人落井下石,处境可想而知。
正因如此,蒋克谦前面有家族富贵吊着,后面有成国公驱赶着,可以说是身不由己,除了效忠皇室,也没有别的出路了。
这自然不用朱翊钧再花费什么心思压服,态度理所当然地随意了些。
不多时,一名二十岁出头模样的年轻人,身着飞鱼服,跟在张宏身后,亦步亦趋进了殿中。
刚一进殿,就拜倒在地:“臣蒋克谦,拜见皇太子殿下。”
朱翊钧头也没抬,继续抄录着道经。
一心二用开口道:“蒋卿所来,是为何事?”
蒋克谦能著书立说,哪怕是乐理之书,当也不是蠢货。
听了这话,他立马知道,这一答,就要分定君臣。
蒋克谦头埋得极低,回话道:“臣尝闻,锦衣卫乃天子耳目。”
“如今大行皇帝既去,嗣君在朝,臣在锦衣卫任事,又值守东宫,理应前来拜见殿下。”
皇太子问的是,他为何而来,是奉了成国公的命,还是为自己而来。
他答得毫无保留,是从成国公那里得了机会,自愿来效犬马之劳。
对于蒋克谦来说,这根本没有任何需要犹豫的。
不说这本来就是成国公的意思,退一步说,哪怕成国公有多余的想法,他都会甩开成国公,牢牢傍上新君的大腿!
玉田伯一脉能否再度振兴,独系于此,他别无选择。
彼时朱希孝见他为难,一再劝他,说这位皇太子胸有城府,输诚必有厚报。
别看他当时一脸勉强的样子,实际上心中便想好,就算这皇位上坐的是头猪,他都要爬过去把马屁拍舒服了。
但凡有一根救命稻草,他都会牢牢抓住!
果然,听了这话,朱翊钧展颜一笑:“爱卿快快请起!你我既是君臣,又是表亲,私下里,就不必行跪拜大礼了。”
这话说的,似乎方才让人跪着答话的不是他一样。
至于这跪礼,明朝历代以来,可以说是立了废,废了立。
私下里或跪或站,都是凭当朝皇帝的喜好,各有为其辩经的,朝臣反正都是无可无不可。
蒋克谦松了口气,起身谦辞道:“为臣才是本分,不敢与殿下攀亲。”
按辈分,先帝与他一辈,那么皇太子得叫他表叔。
他得是失心疯了才敢在这儿攀亲戚,做君上的长辈。
朱翊钧温和宽慰道:“先朝锡赉外戚,惟你们玉田伯家为最厚。”
“纵使后辈偶有失格,也不会失了你们玉田伯府的体面。”
“往后还要靠你振作才是。”
蒋克谦大喜过望。
他连忙跪下谢恩:“臣必谨记殿下教诲,不敢坠了皇亲国戚的声名。”
两人如同干柴烈火,只是一问一答,就完成了一次政治承诺与输诚效忠。
蒋克谦如今承袭降序,再过一代,这一脉就与平民无异了。
如今能将他捞出泥沼的,只有朱翊钧。
![]()
而朱翊钧自然也是很大方的许诺了出去,你们亲戚关系近,底子好,纵然犯了点事,也不是什么大事,只要你好好干,本宫会记得玉田伯一脉的。
蒋克谦听了几乎毫不犹豫,纳头便拜。
他都火烧眉毛了,才不管什么内阁专权,司礼监二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。
蒋克谦,从来不缺赌性。
更别说这位嗣君还未登基就开始接触勋贵,俨然有武宗之相,愈发坚定了他的想法。
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:“本宫要做的事,成国公都跟你说了吧?”
他并不介意朱希忠只是试探性地入场。
在古文运动、庆历兴学之后,董仲舒被弃之如敝履。
皇帝也不再是那个天人感应、君权神授,理所应当能获得朝臣忠诚的天子了。
如今的忠诚,是需要以利益和人情作为前提的。
当然,退一步说,朱希忠既然都下注了,他还能让人跑了不成?
蒋克谦躬身答道:“微臣明白,今晨我便将人撒出去了,各大酒肆,茶楼,都动起来了。明日太阳落山前,无论市井乡野,都能传开。”
这就是锦衣卫,朝臣最为忌惮的特务机构。
朱翊钧提醒道:“可以慢些,无妨的。”
这也太快了,别人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有问题,除了锦衣卫跟东厂,别的也没这能耐。
时间放宽些才行,显得水到渠成,消息有可能是自然扩散的嘛。
即便是有人起了疑心,可这稍微有些家底的朝臣,都能办到,怀疑对象多了,这水就浑了。
蒋克谦到底是年轻人,看不到这一点,急功近利,失了老成。
蒋克谦缺乏历练,天赋却不差,一经点播立马醒悟,忙告罪:“殿下指点得是,是臣鲁莽了。”
说着,不由余光瞥了一眼这位嗣君。
此前他还对朱希孝的夸赞之词不屑一顾,只以为是成国公有心向皇太子靠拢,故意造势。
如今一番奏对,才惊觉,这位皇太子的城府手腕,几乎让他忘了这位才十岁!
其言辞机锋,老成持重,俨然在他之上,几如长辈。
朱翊钧没在乎他在想什么,开口说道:“还有一事。”
蒋克谦躬身听着。
朱翊钧开口道:“锦衣卫,现在还能刺探到朝臣家里吗?”
特务政治不是不可以,只是得讲究方式方法。
蒋克谦一惊,旋即有些为难道:“殿下,锦衣卫已经不比开国之时了……”
初时的锦衣卫能够水银泻地,无孔不入,那是有太祖皇帝站台。
此后形势就一路急转直下——没了太祖压着,文臣凭什么还要忍受特务政治?
如今的锦衣卫,更类似于一个有刑部职能的禁军衙门。
朱翊钧沉吟了一会,说道:“如此……那你帮我看着点几位阁臣公开的行踪。”
“还有张四维,这人给我看紧点。”
他没解释为什么,蒋克谦只需要做事。
蒋克谦低着头,眼神复杂。
门口开个包子铺蹲蹲马车的点,还是没问题的,但是……探听阁臣,这位皇太子比他预想的,更让人惊讶。
他压下心中思绪,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样答道:“殿下放心,臣回去立刻就办。”
谈完正事,蒋克谦以为自己就该告退了。
没成想皇太子提起了他意料之外的事:“蒋卿,本宫听闻,你在撰写琴谱?”
蒋克谦一愣。
自己撰写琴谱倒不是什么秘密,从他祖父开始,三代人都致力于完成此事,只是不知皇太子提起此事做什么。
皇太子意图不明,他怕言多有失,谨慎答道:“微臣不务正业,让殿下见笑了。”
朱翊钧摇了摇头:“琴棋书画,文艺风雅之事,何谈不务正业。”
蒋克谦顿了一会,面色迟疑道:“微臣可为殿下献曲。”
朱翊钧哑然失笑。
这蒋克谦,把他当什么了。
他笑道:“不必了,倒是爱卿成书刊行之时,可否将底稿赠我?”
底稿?
蒋克谦更是不明就里,不由试探道:“臣成书还有一些时日,恐怕来不及为殿下登基贺礼……”
这揣摩之心就太过了,朱翊钧突然之间就失了兴致。
他有些意兴阑珊,略感乏味地摆了摆手:“且待成书,卿先下去罢。”
皇太子戛然而止,蒋克谦不明所以。
见上方再无动静,只得躬身行礼,心事重重地转身退了出去。
朱翊钧没再说话,静静地抄录着道经。
如今有了锦衣卫,做事就方便多了,蒋克谦本就在东宫当值,召见也方便。
就是这番奏对,反而让朱翊钧有些寂寥……
蒋克谦所著的《琴书大全》他知道,还知道其流传后世时,已有部分佚失。
明朝像这类佚散的书籍还有很多,其中就包括本朝著作的最高成就——被称为百科全书的《永乐大典》。
朱翊钧既然是穿越,难免抱着留存经典的初心,对这些佚散的书籍,心中早有一个粗略的想法。
虽未掌权,无从实施,但今日总归是适逢其会。
正是有着保留这些经典著作的想法,方才便随口提了一句。
熟料闹了个没趣。
蒋克谦一味地揣摩他的意图,多少让他有些意兴阑珊。
他自然怪不着人家这番作态,毕竟分属君臣,又是第一次见面,这反应才是正常。
朱翊钧只是突然感受到一些无人理解的孤独。
他并不是一个只为争权夺利之人,相反,他有他的追求与理想,纵然这些时日,都在揽权夺势,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谁,为何而争。
朱翊钧,并不愿意被权势、被帝位同化。
可他遍历身边的人。
此前的张宏,把他当作阴谋行事,争权夺势的英宗。
如今的蒋克谦,将他当作暗结勋贵,培植党羽的武宗。
这对于他而言,何尝不是一种羞辱。
若非行大事,必有大权,他又何须在这里整日钻营。
除了他自己,又有谁知道,他眼中岂是只有区区权势,心中岂是只有区区皇位。
这天下王朝三百年的魔咒,而今天下,除了他,又有谁来一试?
蒙元旧事就在眼前,若不扫除积弊,锐意改革,难道又开一次倒车?
西方文艺复兴已近尾声,这三千年华夏之文明,又岂能不进反退?
几十亿年的资源,只够文明一次发展的机会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从无回旋的余地。
一如这天下耕地,一旦停歇二十年,就会被地质运动,消抹一空。
从人类学会刀耕火种的那一天起,除了继续前进,就再也没有了回头路。
他天命降世,穿越而来,大明朝这舵,除了他,又有谁人能掌?
大厦将倾就在眼前,能开辟前路,应天承运者,舍他其谁!?
只可惜,世上没有人能懂他。
心腹者张宏、蒋克谦,视他如狡人;同道者高拱、张居正,视他为敌手。
朱翊钧,果真是,孤家寡人。
隆庆六年,十月。
距离改元还有两个月。
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,御座上换没换人,其实影响不大。
稍微闭塞一点的,还会问一句,啊?老道士终于死了?
不过对于济宁州而言,百姓还算见识丰富,甚至能把这事作为谈资。
只因,此处东距府城不过六十里,距山东布政司也就三百余里。
当然,最重要的,还是此州南临会通河,又接济水,位于整段京杭大运河的末端。
永乐时期,便在此修建了南旺水利枢纽,同时设立了河道总督衙门。
可谓南北直隶水路来往的交通要道。
李诚铭跟陈胤兆甫一下船,就感受到了熙来人往的烟火气。
码头之上人来人往,有书生,有富商,也有劲装头巾、短打草鞋。
声音鼎沸,各种口音回荡。
刚下码头,就有奇怪的人靠近,想给二人兜卖什么东西,被二人身后的侍从拦开。
李诚铭没理会,只咧嘴一笑,跺了跺脚:“终于到济宁州了啊,可算是能脚踏实地了,这楼船也太晕人了。”
第一次出远门,光是来回坐船就坐得他直摇头。
每次换船,反而是难得的喘息之机。
当初皇帝许了李太后生父,国丈李伟,准行海运商会。
而李诚铭作为李伟的长子嫡孙,六月底便以历练为由,被李伟打发去探查浙江的港口,以及海商的情况——当然,只是领个头,做事还是各位掌柜。
如今转眼就三个多月过去,正好打道回京。
眼下正是途径南直隶拜访了长辈,便从淮河转道山东,准备在济宁更换船只北上。
陈胤兆倒不觉得有什么不适。
他看了一眼身后的侍从,见没东西落下,便开口道:“船是明日清晨的,走吧,咱们先去官驿歇歇。”
陈胤兆是平江伯府的世子,年岁稍长,上个月刚好二十八。
而李诚铭年岁十七,还有些跳脱。
他一边跟上,一边说道:“世兄,福建咱们不去了吗?”
要组建商会承海运,总得几个港口都勘察一遍,看看别家有多少利才是。
陈胤兆奇怪地看着他:“武清伯没跟你说吗?那边遣别人去了。”
“咱们将宁波港的见闻,还有几位掌柜的记录带回去就行了。”
他努嘴示意了一下二人的包袱,里面有此前随行掌柜,做的汇总。
李诚铭一拍脑门:“哦,想起来了。”
他很快抛诸脑后,又问道:“世兄,你觉得这生意做不做得?”
陈胤兆有些迟疑道:“我不懂商事,不过既然几位掌柜都说有大利可图,应该做不了假。”
他是平江伯府上的世子,世代富贵,比李诚铭眼界还是高一些。
嘴上说不太懂,心里却觉得大有可为。
当然,这话不能说出来,不然届时他父亲平江伯就不好跟武清伯讨价还价了。
姻亲归姻亲,要搭伙赚钱了,还是得留点余地的。
李诚铭若有所思点了点头,却很是自然就信了。
两人并行,一名侍从跟在后面,一名侍从则在前面开道。
济宁州不比京城,街道有些老旧不说,常在路上能看到家禽粪便之类的东西。
李诚铭捂着鼻子,一边用手扇一边不时憋气。
济宁在太祖吴元年本为济宁府,到了十八年才降格为州。
本身规制降了,但人口却在二百年里与日俱增。
乃至于不得不在州城的基础上,又连连扩建,增添出了外城。
其中官驿也在外城。
二人一路走走看看。
不算宽阔的青石板街道一路蔓延到城门,两旁店铺林立,木制的招牌随风轻摇。
内外人流如织,车马络绎不绝。
偶尔可见几位身着官服的士绅缓步而行,身旁跟着几个挑担的仆役,显得颇为气派。
更多的,是衣着朴素的平民百姓,肩挑手提、携家带口。
李诚铭突然拉着陈胤兆的衣袖,惊奇得指着一处民居:“太祖定制,民居不得超过三间,五架。”
“此处都七间五架了!官府不管吗?”
陈胤兆外出过好些次,阅历自然要丰富些。
他看着这个记事后第一次离京的外戚世弟,耐性解释道:“定制是定制,但百姓都不遵守的时候,官府也不好办。”
朝廷严格定制,百姓普遍违制,官府部分处置,才是常态。
但这也不好在街上说,只能含糊其辞。
李诚铭没听明白,见世兄没想跟他多解释,也只能按下。
仍是好奇左右张望。
道旁喧嚣不断。
“卖扁食咯!”
“长生果!长生果!”
不断有小贩挑着东西叫卖。
“把叉了一年来,弄的是净打光的!”
“等盼子啊,让我先顿混一下。”
“死娃子回来!你个没耳性的,今天不打死你!”
三教九流都不见压低自己的声音。
李诚铭抱怨了一句:“外城真破,内城里又不是没客栈。”
陈胤兆也没办法:“那不是老头们非说什么,出门在外,住官驿放心些。”
李诚铭一行人有侍从跟着,一看就不好惹,连扒手都远远躲开,自然没人挡道。
约莫走了二里地,两人才到得官驿。
不需要二人说话,侍从便去里面办手续。
两人随便挑了个桌子坐下,点了些吃食。
驿站中除了两人这一桌外,其余七八桌都坐满了人。
见都是传信递件的差吏,还有南来北往的商人,也就没放在心上。
随口闲聊了起来。
不多时,侍从办完住店,还拿了份邸报过来。
陈胤兆一愣,接过邸报好奇道:“邸抄不是张贴公布么,怎么还能随便买了?”
邸报由通政使司发行,记载了中枢发生时事,一向是给地方文武看的。
即便有需要小吏和百姓知道,也至多再誊抄一遍,布告在官驿和城门外。
侍从说是侍从,实则是名锦衣卫,办事自然靠谱。
听了这问,立马答道:“少爷,那驿从说,是八月开始就这样了。”
“据七月的邸报说,通政使司换了主官,增加了邸报发行的刊量。”
“不过卖得也挺贵。”
说完还不露声色暗示一声报销。
一旁李诚铭连忙凑过来,好奇道:“如何,咱们离开之后,可有大事发生?”
陈胤兆一边看一边说着:“再大还能大过文臣封爵不成?”
他可还记得,离京那天,远远看着护送定安伯的仪队,是多么风光。
“哦,是有大事,七月初,大行皇帝尊谥,宜天锡之曰: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,庙号穆宗。”
这事儿出了就得收回前面的话了。
否则有心人就得问一句,怎么?先帝的事还不够臣子的大?
李诚铭咂摸了一下:“这庙号一般呐,布德执义曰穆,我还以为会再高一点。”
别看说是说布德执义,但纵览前人,实际上也就功过相当的意思。
陈胤兆摇了摇头:“是好是平,也得看今上做得如何。”
“若是在开海这事上,有所发迹,那先帝作为首倡,穆宗也就算得上好庙号了。”
皇帝许给武清伯海运之权,他虽看不懂,但总有家长能猜到一些缘故。
李诚铭点点头表示受教,追问:“还有什么事?”
陈胤兆接着往下看:“七月末,刑部尚书刘自强、户部尚书张守直、通政使司右通政韩楫致仕。”
李诚铭又凑得近了些,有些惊讶:“九卿一下去了三个啊。”
陈胤兆继续读:“八月初,升仓场总督王国光,为户部尚书,改南京兵部尚书王之诰,为刑部尚书。”
“升吏科给事中栗在庭为吏科都给事中,改中军都督府都督顾寰,为京营总督。”
李诚铭惊呼:“镇远侯又总督京营了?”
两年前先帝用顾寰闹得沸沸扬扬,险些上下不合,如今竟然又启用了?
二人这边越说声音越大,给隔壁桌一个老秀才打扮的人听了去。
突然插嘴叹气道:“王之诰这人尸位素餐,也能高升。”
二人眼皮一跳,看向那老秀才,只见这人两鬓斑白,显是有些年纪了。
陈胤兆接过话道:“这位长者……”
还未说完就被打断,老秀才没好气道:“什么长者,我才四十出头!”
陈胤兆虽然觉得看面相不太像,却还是改了口:“这位茂才,咱们是商贾出身,没地没位的,你何故乱说话害我等?”
老秀才不服气道:“瞧你这胆小怕事的,你去南直隶听听,我们都这么说。”
李诚铭拉了拉陈胤兆,示意别理会这种人。
陈胤兆收回目光,点了点头。
吸取教训说话小声了些:“八月末,为两宫上尊号。”
“九月初,圣上开经筵,内阁议定两京一省施行考成法。”
说到这里,就把邸报给李诚铭递了过去。
如今的条件,邸报从刊行到交通,送至山东南直隶这些地方,差不多就要一个月。
四川云南这些陆路还要更久些。
二人正讨论着。
突然听到官驿传来一阵喧嚣。
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,二人也没想理会。
但喧嚣声越来越大,门外已经聚集了一大票人围观之人,还伴随有女人的哭声。
李诚铭不由好奇心被提了起来。
两人对视一眼,也围出去看热闹。
李诚铭探出个头,就看到一个膀大腰圆,花臂刺青的大汉,正在拖拽一名女子。
那女子半蹲在地上,死死扒拉着驿站外的告示牌。
哭得是梨花带雨,显得是楚楚可怜。
李诚铭身为外戚贵公子,最是见不得欺负女人的事。
也不跟陈胤兆招呼,立刻就拨开人群:“放肆!光天化日朗朗乾坤,焉敢逞凶作恶!”
话音刚落,驿站里又有一人越众而出。
来人身着绿色官服,显然是有官身。
他皱眉问道:“我是本州吏目张孟通,发生了何事?”
吏目是从九品官职,掌案牍和管辖吏员,负责处理官府内部具体公事,出现在此处,应该有驿站公务。
有官府出场,李诚铭撇了撇嘴,又退了回来。
那大汉被连连喝止,却丝毫没有收敛:“这是俺的家事,乃们休要多管闲事!”
但那被拖拽的女子却忙哭喊道:“不是不是,我不识得这人!”
张孟通大步上前,朝着大汉道:“先放开她!”
那大汉不情不愿,只不再拖拽,手仍是拉着女子胳膊。
而后出声辩解道:“我出了银子的!她今日必须跟我走!”
在外围观的李诚铭愕然,他看向陈胤兆:“地方上难道还能蓄奴不成?”
陈胤兆支支吾吾,他也不懂。
反倒是方才那老秀才也站在一旁看热闹,出声解释道:“自然是能的。”
“不过换了名目,叫成什么义子义女之类的。”
说完这句,他又笑道:“不过现下,显然是另有文章。”
二人侍从警惕看了这老秀才一眼。
陈胤兆沉吟了一下,还是见礼道:“我二人是北直隶的商贾,在下姓陈,这是我一个商会的世弟,姓李。”
他拍了拍李诚铭,简单介绍了一番。
那老秀才突然露出一丝惊讶:“巧了,我也姓李。”
李诚铭懒得客套,眼睛一眨不眨看着驿站外的好戏。
出言问道:“李茂才,你说另有文章,是什么意思。”
老秀才故作高深:“你看着就懂了。”
只见场上还在争执。
张孟通呵斥道:“什么出了银子!本朝禁了蓄奴多少年了,你这厮眼里还有没有王法!”
那壮汉不服气地梗着脖子道:“什么王法!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是王法!”
“再说,某家又不是买奴,某家给足了她继父银两做彩礼,明媒正娶,如何使不得!”
“难道她说句不认识我,就可以不顾媒妁之言了吗!”
张孟通一愣。
没意想还有这么一番缘由。
不仅是他,就连围观的众人也觉得事出有因。
多数人都为难起来。
陈胤兆恍然大悟:“难怪茂才说里面有文章。”
只有李诚铭还嘀咕道:“那也不能强抢。”
李秀才瞥了二人一眼:“虽然我也不太看得上什么媒妁之言这种东西,不过我说的有文章不是指这个。”
二人一愣。
奇怪地看了他一眼。
李秀才示意二人继续看。
只见众人都偃旗息鼓,那壮汉反而来了气势:“反倒是青天大老爷该给我做主才对!”
张孟通沉默不语,没有接话。
反而蹲下问温声问那女子:“可是你那继父将你卖了?”
那女子梨花带雨:“我父前些日子去赌场,把家中资财输了个精光,昨日便要将我与娘亲卖了,好抵债。”
说完这句,又失声痛哭起来。
话一出口,围观众人又激愤起来。
李诚铭更是破口大骂。
那壮汉昂首挺胸,怡然不惧:“什么卖这么难听,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!”
张孟通蹲在地上,一时没有了言语。
这情况确实棘手。
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这个理,明眼就知道是买卖,但一方顶着个媒妁之言,还真不好处置。
张孟通缓缓起身,看向那壮汉:“你花了多少银子。”
壮汉警惕地看着他:“大老爷要做甚?”
张孟通不理会他,又去问地上的女子。
问了个数出来,他便点了点头,面向四周,宏声道:“本官是州里的吏目,虽算不得大官,却也有九品官身。”
“本州百姓,皆是州府的子民,本官忝为州府官,妄自尊大,称一声父母官,诸位觉得可乎?”
众人不少已经猜到他要做什么,齐声应和。
李诚铭也反应过来,跟陈胤兆和老秀才感慨道:“此人果真有仁心也有手腕。”
老秀才撇了撇嘴。
“张吏目自然是父母官!”
“没错!张吏目是我等父母!”
此起彼伏的应和声,给了张孟通底气。
他点了点头,又道:“既然如此,此女生父早亡,这亲事,本官替她做一回主!”
顺势拿出一个袋子,转而又看向大汉,倨傲道:“这婚事,本官不同意。”
“媒妁之礼,本官替她退了!”
说罢,他便将手中的银袋子扔了过去。
那壮汉一时怔愣,踌躇不知所措。
张孟通突然呵斥道:“既然两清还不松手!”
众人眼见这官既合了情理,又顺着了心意,不由拍手叫好。
“好!”
“好样的!”
众人一起附和躁呼,那壮汉拿着钱,数了数,确认没吃亏,只得冷哼一声,灰溜溜离开了。
接下来,就是喜闻乐见的青天大老爷与民女谢恩环节。
陈胤兆看得津津有味。
不由感慨道:“我朝果然是能人辈出,九品官吏就有这手段。”
“果然是大有文章。”
别的不说,这事换他来,还真想不到能这样处理。
只能说,这些微末小官,也有自己的章法。
一旁的老秀才看着两人连连感慨,失笑道:“我说的大有文章也不是这个!”
二人齐齐回头。
嗯?
还有说法?
李诚铭已经不耐烦了:“你这厮,休要卖关子!”
老秀才双手负背,摇头晃脑:“我也是要进京,恰好路过此地,所知不多。”
“不过我猜,方才你二人口中,要进京赴任的刑部尚书王之诰,说不得,此时就在楼上。”
李诚铭一头雾水。
陈胤兆倒是突然反应过来,惊讶道:“你是说,眼前这事,是有人故意做的戏!?”
老秀才没好气道:“这不废话?哪来这么多青天大老爷的戏码,当这是话本呢?”
“这不显然在展示,他那狗屁不通的春秋决狱吗?”
李诚铭好坏终于插上嘴:“这是在说谁设计的?那壮汉故意这样讨回彩礼钱吗?”
老秀才恨铁不成钢,懒得理他。
倒是陈胤兆忍不住问了句:“还未请教茂才大名?”
老秀才摆了摆手:“我一破落秀才,哪有什么大名,叫我李执就行了。”
出门在外,身份是自己给的,三人都默契地没说真实身份。
便在这时。
二楼果然下来一个书童模样的人。
一路小跑到驿站外,拨开人群,走到张孟通身边,客气道:“这位上官,我家老爷想见您。”
书童跟疑惑的张孟通解释了几句。
后者才勉强跟了上去。
恰好路过吃瓜三人身边。
李执突然指着陈李二人,出声道:“等等,我家二位少爷也想见见你家老爷!”
趁着李贵妃心情好转,朱翊钧找个了间隙,把张宏请罪的札子转交给了李贵妃。
“张宏说,以前在针工局当差,伸手拿了些。”
“如今得了娘亲的赏识,恩同再造。生怕出了事给娘亲脸上抹黑,不敢有丝毫隐瞒,特意向娘亲请罪。”
李贵妃信手翻了翻。
看了一眼,就扔一边去了:“还算是忠心,行了,我知道了,让他下不为例吧。”
随便一句话就打发了,显然是李贵妃对太监伸手这事,已经司空见惯了。
朱翊钧应了一声,没再说话,这事在李贵妃眼里,反正与他无关。
李贵妃也没将这当回事,随后又兴致勃勃地,开始拉起了家常。
什么勋贵命妇的八卦、自家老爹想封爵等等。
朱翊钧就在一旁频频附和,跟着李氏的情绪,要么唉声叹气,要么义愤填膺,俨然同一阵线的妇女之友。
过了一会,宫女拿了些瓜果来。
李贵妃叫停了自家儿子揉肩,说道:“听闻你不吃糖了,我让她们把糕点换成瓜果了,来,尝尝。”
朱翊钧看了一眼,盘中有些鲜笋、石榴、杏子这些。
竟然都是他爱吃的。
扔了一颗在嘴里,味道竟然出奇地好,他不由问道:“这是今年的贡品?”
李贵妃点了点头:“都是各个布政使司送上来的,爱吃就多吃些。”
朱翊钧突然想到什么,讨好地笑道:“娘亲,儿臣可否跟娘亲讨个恩典?”
李贵妃狐疑地看了他一眼:“又想折腾什么。”
朱翊钧摇了摇头:“娘亲,不是折腾。儿臣昨日首次视朝,才知道国事艰难,也感慨诸位臣工殊为不易。”
“娘亲,你可以知道,朝官已经欠了好几个月的月俸了。”
“大行皇帝留下的顾命大臣,儿臣的先生,高仪高阁老,如今五十又五,却还是居无定所,只能四处租住。”
李贵妃当然不知道这些事。
她愣了一会,奇道:“我朝官吏不是都以贪污为生吗?”
这下轮到朱翊钧失语了,他一时不知道如何做答。
合着这位农家出身的贵妃,对朝官是这种印象?
也不知道进宫前都经历了什么。
朱翊钧只能默默挽尊:“高阁老这样的清流人物,应当也不少。”
李贵妃哦了一声,还是有些难以置信,好奇问道:“那你想讨什么恩典。”
朱翊钧看着这盘瓜果,说道:“娘亲,这贡品味道颇为鲜美,不妨让诸位臣工都尝尝,以作勉励。”
“再者……娘亲方才也见我背诵了,我那先生教我良多,儿臣心中实在感激,也不忍自家先生这般窘迫。”
“能否借着这个名目,赏赐些日用之物,补贴家用?”
李贵妃摇头失笑:“你啊,还真是……”
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,只继续道:“好吧,这事我应了,你跟着先生好生学习就是。”
朱翊钧心底一松,连忙谢过:“多谢母妃。”
软刀子,最杀老实人。
高仪,君父如此待你,你当真能铁石心肠吗?
……
深夜,成国公府。
本该熄灯休息的时候,书房里却灯火通明,不时传出谈话的声音。
“爹,仲父,这会不会是张宏那竖阉,拿着鸡毛当令箭?”
朱时泰疑惑着问道。
他从勾栏回来,刚到门口就被自家老爹叫来书房。
开始还以为又要教训他,但他看到二叔朱希孝也在的时候,立马知道是正事。
他作为朱希忠的嫡长子,未来的成国公,自然也是见过世面的。
可当他听二叔朱希孝说完之后,仍然觉得不可思议。
竟有这般早熟的圣君?
这才十岁啊!就如此深谙权术,洞察人心?那他朱时泰岂不是半辈子都活到狗身上去了!
心中震惊,才忍不住由此一问。
很可惜,并没有得到自家父亲的认同。
朱希忠捂嘴轻咳了一声,摩挲着一块玉佩,摇头道:“这是皇太子加冠的时候,我亲自为他佩上的。”
他又拿起来,放在眼前出神地看着:“真是块好玉,神华内敛,让我都险些看走了眼。”
朱希孝知道自家兄长在借物喻人,也感慨地叹了口气。
他被张宏暗中找上门的时候,还有些云里雾里。
直到被自家兄长点拨一番,才明白其中关窍,惊惧不已。
这位皇太子,几乎让他恍惚以为是那位足不出户,掌控朝局的万寿帝君皇帝。
朱时泰还在猜疑:“焉有十岁就通晓权术之人,娘胎里就懂事不成?我还是觉得难以置信。”
朱希忠猛地咳嗽了一声。
见兄长不适,朱希孝代为解释道:“这是朱家的老传统了。”
“世宗皇帝十四登基,就掀起‘大礼议’,逼退首辅。”
“武宗皇帝十四登基,设立豹房,抑制文官、掌控朝纲。”
“英宗九岁登基时,太皇太后跟内阁把持朝政,就知道韬光养晦,暗中干涉司礼监掌印人选,培植亲信。”
“老朱家的皇帝,不论治政能力如何,这争权夺利,可从来不含糊。”
“这位皇太子,只怕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。”
朱时泰仍然将信将疑,不服气嘀咕着:“您老举的这几个朱家人,下场可都不这么好。”
朱希孝看着这不学无术的侄子,着实无奈,也没再纠缠这个话题。
但他仍然还有不解,转而看向朱希忠:“兄长,皇太子才十岁,哪怕有心施展拳脚,为何如此行事?”
朱希忠又咳了一声,失笑道:“你是想说,他不日就要登基,镇之以静即可,何必鬼祟行事,有失为君之道?”
朱希孝点了点头。
朱时泰作为小辈,不好插嘴,只嘟囔着:“就是,瞎折腾什么。”
“唉……”朱希忠叹了口气。
自家弟弟还只是略微愚钝了些,这亲儿子就完全说得上是蠢笨了,爵位传到他手中,真的能守住吗?
他摇摇头不忍多想。
视线在自家弟弟跟儿子脸上来回扫过,捡起方才那个问题,说道:“镇之以静……”
“真要换你们坐上那个位置,高拱张居正但凡有一口气,诏令就出不了皇城半步。”
他位居三公,为先帝登基掌冕,为太子成人加冠,朝堂上的事,少有能瞒过他的眼睛。
先帝在时是什么情景?
高拱以内阁首辅之身,兼任吏部尚书,事权人权集一人之手。
稍有不合他意的,都被他驱逐出了朝堂,同样贵为内阁辅臣的李春芳,殷士儋,根本毫无还手之力。
就连先帝中旨,都敢数次封驳。
这是何等强势?
更别提如今的高拱,先帝遗命在手,奉旨顾命,这种情况还想镇之以静?简直痴人说梦。
正因如此,这位皇太子的作为,才让他高看一眼。
朱时泰迟疑道:“爹,高拱为人,我还有所耳闻,这张居正焉能并列?”
在他印象里,张居正就是高拱的跟屁虫才对。
朱希忠都被自家儿子逗笑了:“平日里不学无术,整日去勾栏厮混,国公府怕是要败在你手里。”
“你这不成器的,且看着吧,这二人早晚要斗过一场,届时内阁必然尽掌于一人之手。”
锦衣卫开国之时,连大臣们梦话都能刺探地一清二楚,号称水银泻地,无孔不入。
此后虽然衰退了些,却也比寻常大臣消息灵通不知多少,这些人的小动作,哪里能瞒得过他。
朱希忠执掌锦衣卫,深感如今暗流之汹涌,连他都感觉到胆战心惊。
稍有不慎,就是万劫不复。
若非如此,今日他得了暗示,立刻就贴上皇太子的热屁股了,哪里还会在这里踌躇犹疑。
朱时泰无所谓地摆摆手:“怕什么,老朽之辈,再厉害还活得过皇太子不成?咱们不跟着皇室,难道还要去看文官的脸色?”
勋贵势弱,即便成国公府煊赫一时,朱时泰平日里,仍少不了受些憋闷气。
退一万步说,即便他能忍辱负重,文官们可是拿勋贵当垫脚石都嫌脏的。
但他忘了屋子里还有两个老朽之辈。
朱希孝气得够呛,没好气道:“闭嘴!”
稍微消了消气,却觉得自家侄子话糙理不糙,粗鄙之言也有些可取之处。
他看向兄长,说道:“兄长,时泰说的,好像也有些道理。”
“咱们世受皇恩,与国同休,若是被皇太子记恨上了,恐怕种祸不浅。”
所谓雷霆雨露,俱是天恩,勋贵依附于皇权,向来没有拒绝的余地。
若非如此,当初世宗皇帝封赏三公之位时,朱希忠也不会“力辞而不能”了。
乃至这锦衣卫,都是先帝硬塞给朱希忠的。
如今到了还账的时候,又如何躲得过去?
朱希忠缓缓摇了摇头:“被内阁记恨上了,旦夕之间,就有果报。”
别看他官职显赫,内阁若真是铁了心要拿捏他,不要太轻易。
同样显赫一时的镇远侯顾寰,先帝力保其掌管京营(常驻中央军)。
就因为不合内阁的意,言官们前赴后继,弹劾顾寰年老才庸,先帝处置一名言官,就能再冒出来十个。
之后更是冒出了顾寰贪权恋位,离间君臣,要夺他爵位的奏疏。
吓得顾寰连夜突发呆症,才让内阁高抬贵手,甚至有人明着放话“惟知退让自守以保勋名,以避嫌忌耳”。
而如今高张二人犹有过之,朱希忠哪里敢得罪。
内阁强势,新君早慧,偏偏还被赶鸭子上架,当真是两头堵。
朱时泰已经不耐烦了:“那就当张宏放狗屁,咱们什么都没听过。”
朱希忠都懒得纠正儿子这幅模样,只是闭目沉思。
朱希孝也不催促,轻轻起身,给兄长把身上的毯子扶了扶。
过了好一会。
朱希忠睁开眼睛,眸中闪过一丝精光,看向朱希孝:“玉田伯府上的蒋克谦,好像就在你麾下当差?”
朱希孝一怔,点了点头:“是,八月袭的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的位置。”
而后他恍然大悟:“兄长的意思是……把这差事交给蒋克谦!?”
“妙!高!”朱希孝越想越觉得可行,忍不住拍案叫绝。
玉田伯,是外戚受封,始封是世宗朝献皇后的弟弟。
传至蒋克谦的父亲时,才第二代。
但蒋克谦这倒霉老爹,是个浪荡公子,屡次不顾王法,中出良家妇女,直接把蒋克谦的世袭给作降叙了。
以至于如今蒋克谦只能袭一个锦衣卫的小官。
虽然是小官,但怎么说也是勋贵,皇亲国戚出身那可是如假包换!
更妙的是,这种上一辈还阔过的破落户,心态极端,天然就赌性深重,恨不得立马再建功业,恢复荣光。
让其代表锦衣卫,倒向皇太子,双方都求之不得,同时还方便他们随时切割,可以说是三赢。
朱时泰一头雾水:“哪里妙了,这样咱们跟皇太子岂不是不亲近了?”
朱希孝无奈开口解释:“进赌场还要慢慢加注,熟悉赌局,哪有一进场就压上全部身家的。”
拿赌场作比,朱时泰立刻心领神会。
频频点头:“在理,在理!”
朱希忠气得好一阵咳嗽。
他这倒霉儿子,但凡有那位皇太子一半的心智,他都不至于病入膏肓了,还死都不敢死。
这成国公一脉,交到他手里,就怕跟玉田伯家那个浪荡子一般无二。
混迹勾栏赌场也就罢了,要是被他那些狐朋狗友设套,落个作奸犯科的把柄……
言官可是如狼似虎,死死盯着勋贵们呢!
尤其是他们这执掌锦衣卫,三公之身的成国公府,更是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。
一旦行差踏错,成国公府必然衰落下去,朱时泰甚至会有性命之忧。
自己已经没多少时日可活了,谁能庇护这偌大的国公府,以及这不成器的傻儿子呢?
下注皇太子……或许,未尝不是个机会。
<br>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