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昆顿时吓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,“你这人要点脸不,哪有红口白牙找人要粮票的,没有!一张都没有!”夏晚晴摊手,“下次说话前先长脑子,鞭子没有落到自己身上不疼,别瞎逞...

胡昆顿时吓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,
“你这人要点脸不,哪有红口白牙找人要粮票的,没有!一张都没有!”
夏晚晴摊手,
“下次说话前先长脑子,鞭子没有落到自己身上不疼,别瞎逞能。”
胡昆气得脸成了猪肝色,但也无话可说。
刘红也是气呼呼地准备回自己座位。
这才发现,靠窗的位置已经被占,谢振轩也挪到了中间,给她留出了靠近过道的位置。
“你给我起来,凭什么坐我的位置?”
她朝宋佳佳咆哮。
宋佳佳涨红了脸,有一种明明自己占理,却又觉得有些丢人的羞耻感。
“这个位置明明就是我的,是你占着不给。刚才你不是说座位没有写名字,谁占了就是谁的吗?现在我占了就是我的。”
平时她是断然不会说出这些强词夺理的话的,但送给刘红,她觉得很解气。
刘红蜡黄的脸变换着表情,眼珠子差点瞪出来。
她可算看明白了,这是人家姐妹俩合伙坑自己呢。
她只能自认倒霉,气呼呼坐回原来的位置。
还没有坐实,谢振轩腰身用力,直接将她弹开,她屁股重重落到地上。
她本想破口大骂,但看到谢振轩的大块头,只好作罢。
随后,夏晚晴靠窗睡了一晚上,等第二天六点左右,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照了进来,她才缓缓醒来。
车厢里顿时又喧闹起来。
窗外出现了大量的高山,云雾环绕,绵延千里。
列车响起广播,说目的地快到了,大家便开始收拾行李准备下车。
相比较去东北或者西北下乡,他们下乡的目的地真不算远。
很快,火车停在了石县火车站。
跟着大部队下车,他们又来到了离火车站不远的汽车站。
在这里,知青会搭乘汽车去往不同的公社。
有的比较富裕的公社,则是直接开着拖拉机来接人。
显然红旗公社没有这个待遇,他们只能自己去买票坐车。
好在谢振轩力气大,包裹都压在他身上,夏晚晴和宋佳佳只能背着自己的棉被。
没想到,刚才车上和他们坐一起的刘红和胡昆,竟然也是红旗公社的,和他们坐上了同一趟汽车。
汽车上,因为大家都是红旗公社,邻座的都开始互相攀谈认识。
他们又认识了几个新朋友。
早餐依然是简单的包子和煮鸡蛋。
宋佳佳把包子和煮鸡蛋都拿出来分给大家,天气热,这些东西不经捂,要馊。
她也因此获得格外照顾,本来汽车靠右边窗户会晒到太阳,一个男同志看她被晒,主动和她调换座位,避免被晒。
只能说,刘红那样的奇葩还是少数,多数都是知道感恩,为别人行方便的。
汽车晃晃悠悠在坑洼的土路上行走了三个小时,经过了大片的农田,最后停在了红旗公社站点。
司机催着这一站的知青下车,车子还得沿着线路去别的公社。
夏晚晴在站点下车,二十几个知青提着包又走了十多分钟,才来到红旗公社门口。
从公社拱形门进入,是一排红砖房。
几个穿着农民衣服的汉子从屋里出来,板着一张脸和大家打招呼。
二十几个知青被分到了三四个大队,每个大队接收几个。
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波了,上级分配过来,各个大队就必须通过抽签的方式接着。
乡下自己的粮食还不够吃呢,还要分一部分出来养知青,被抽到的大队都是愁眉苦脸的。
“哪几个是胜利大队的,到我这里集合。”
壮汉操着一口当地方言开始点名。
知青点名后,需要先在公社办理好落户手续,再由他们领着回大队。
夏晚晴和宋佳佳手挽手,来到壮汉面前,另外分到胜利大队的还有谢振轩、刘红,另外还有一个叫赵慧的姑娘。
壮汉介绍自己叫郭海洋,是队长,还问他们要不要先吃口饭,等会再来办手续。
毕竟已经中午,大家肚子都饿了,而且队伍已经排了老远。
公社是有一个食堂的,里面有饼和面条。
“那郭队长,你请客呗。”
刘红听了,没脑子地说了一句。
面条虽然不贵,也要一毛钱加一两粮票,队长平时一个月就多五块钱补贴,平时也是挣工分的,哪有钱请客。
夏晚晴见郭海洋面露难色,忙表示自己吃饭,不用队长花钱。
其他人也纷纷附和,还说要请队长吃饭。
郭海洋感激地看了一眼夏晚晴,道:
“你们去吃吧,我家里有现成饭等着,我帮你们看着东西。”
郭海洋是赶了牛车过来的,众人闻言,都将自己的包裹往板车上堆放。
包裹很多,一下将牛车装满了。
夏晚晴背着小包,拉着宋佳佳往食堂走。
公社除了办公的地方,还有食堂、卫生院、还有一个供销社。
下面的十几个大队全都需要上这里采购物资。
一些紧俏物资,往往供销社还没有开始卖就开始排长队,需要靠抢,比如猪肉,就是限量供应,就算排队买到了也最多只能购买两斤。
夏晚晴想到乡下会比较破,也想到能这么简陋,公社的红砖房没有粉刷,全部都是裸露的。
食堂就是两个人在忙活,今日供应那写着面条和烧饼两样东西,比市里的国营饭店简陋多了。
经过石县的时候,她就感觉到石县的城市建设比沙城落后很多,最多只有两层楼房。
红旗公社这边就更是连两层楼都难见了,多数是低矮的土砖房,红砖房很稀有。
道路也都是土路,难见砂石,汽车走过,能刮起高高的一道灰尘。
入乡随俗,夏晚晴和宋佳佳各自要了一碗面,坐着慢慢吃起来。
宋佳佳吃了两口觉得这面显然是荞麦面加多了,味道偏苦,有些难以下咽。
夏晚晴却吃得挺香,这个年代的粮食纯天然没有任何添加剂,是十分健康的饮食。
她想着,如果有条件了,各种米面以后要多囤一点,留着将来慢慢吃。
后世的食品不是农药超标就是添加剂泛滥,有的甚至完全作假,以至于各种疾病层出不穷。
她要健康活到九十九的,健康食品必不可少。
就在两人吃面的时候,办事大厅内却传来一阵吵闹声。
夏晚晴听了一嘴,好像是一个知青办手续的时候被插了队,和插队的人吵了起来,两人饿着肚皮,火气很大,大有要打起来的架势。
“别吵了,为了给你们办手续,我中午也没有吃饭呢,你们知青素质就这样?让你们过来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,不是让你们来享福的。”
给他们办手续的大婶气急了,对着他们一顿咆哮。
把几个知青给骂懵了。
他们下乡不是为了建设广大农村吗,怎么就变成接受教育了?
都是乡下的泥腿子,有什么好横的。
两个知青气不过,马上统一战线,说大婶办事效率低,态度不好,要举报她。
难道是给老三补?
老三既然是学生,现在正是放暑假的时候,应该在家才对啊!
就在她心里疑惑的时候,李秀华突然问了一句,
“彩凤,老三的饭菜留出来没有?”
吴彩凤点头,
“留了,也不知道浩楠跑哪里去了,一整天都没有着家了。”
接下来,李秀华顺着话题数落了郭浩楠一通,让夏晚晴心里的疑惑顿时消除。
原来,郭家老三15岁,极为顽劣,平时放学不着家是常事,经常跟玩伴玩到天黑才回家。
暑假更是疯了,整天不见人,不知道他们能跑到哪个大队同学家了,有时候在同学家吃饭。
他们上树掏鸟窝,下河里捉虾,上山摘野果,农场偷甘蔗都是常事。
不知道被家里打骂过多少回了,认出态度极好,坚决不改。
你说他皮,平时成绩不好,初中毕业的时候却福至心灵,考上了离公社不远的红旗高中。
这个高中属于本地兜底高中,成绩特别好的,都去上一中了。
成绩一般的进红旗高中。
当然,相对于一大半连兜底高中都上不了的,他觉得自己挺厉害了。
他也玩得更嗨了。
短短一顿饭的时间,夏晚晴对队长家也有了大概的了解,心里放松下来。
他们都是比较和善好相处的,比前夫一家不知道强多少倍。
她无比庆幸,自己选择了下乡,离开张弛一家子烂人。
就在她心情愉悦吃饭的时候,张家因为张父踢翻饭菜闹得不可开交。
自从家里被搬空后,他们只能靠着捡回来的破烂修修补补继续过日子。
为了挣钱,李秀莲不得不从街道接回来一些糊火柴盒的工作,能挣一块是一块。
王月娥知道儿子不是张家的种,只能忍气吞声留下,肩负起了照顾公公的重任。
但她做的饭,总是不合张父的胃口。
而且,夏晚晴离开的时候,已经将张明不是他亲孙子的事情告诉他。
他不能说话,手指不能动,看着他们还把王月娥和张明留在家里,只能干着急。
每次王月娥送饭,他就用那条还能动的腿,把饭菜踢翻表示抗议。
李秀莲没办法,就只能自己来给他喂饭,时间久了,怨气越来越大,不是骂自己丈夫事多,就是骂王月娥啥活都干不好。
王月娥挨骂后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,手指绞着衣角,看得张弛一阵心疼。
曾经母亲总念叨嫂子是家里的恩人,现在怎么就变了呢?
人心果然是会变的。
就像夏晚晴以前对他总是唯命是从,百依百顺,现在却撂下这一切去下乡了。
这一切本应该她来做的啊!
“嫂子,你别往心里去,妈也是太累了,才会口不择言的,你就当耳旁风,左耳朵进右耳朵出,等我发工资了,给你买肉吃。”
他们已经很久没舍得买肉吃了。
家里需要添置的东西实在太多,他现在一个月工资二十多块,根本不够花。
王月娥朦胧眼光看他,轻轻点头,
“小驰,我看你就别惦记夏晚晴了,她在咱们家这么难的时候选择离开,不是良配,倒是那杨霞对你很是照顾,肯定对你有意思,不如和她发展发展。”
她心里直骂张弛是个死心眼,放着杨霞那么好的家庭不要,还莫名惦记着夏晚晴。
张弛听她这么说,颓然坐在椅子上,苦涩摇头,
“人家父亲是人事科长,她也比我挣得多,我哪配得上她啊!”
最新评论